努力填坑,填完了滚回科幻圈

【关于后裾,圆护,坠领,褙子,氅的补充】

         大祭司身背后那个孔雀尾巴一样的东西叫“后裾”;这个图重新做了一下,以沈爹为模特重新标记了一下名称,顺便加了拼音。还有对烈山部祭司身上穿的那个白色的玩意叫做褙子的一点补充。

        之前把大祭司弄成了左祍实在不好意思,之前那副图我是从百度直接拿来用的,没有对照原设,把大祭司的衣服弄成了左祍,我错了~大祭司表拍我
        其次,其实我觉得左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,首先中原汉族的确自古有右衽的规矩,但是在西北的少数民族也有左祍的习俗,骑射的时候左衽可以方便拉弓,而且方便左手从怀中取放物品,以便腾出右手使用武器。流月城位于北方天空,根据贴吧里的某位大神级人物的考证的确是远离中原,所以我以为,会有北方民族的特征(那什么,不找借口了,还是乖乖认错)

        大祭司的衣服太黑暗,所以我把沈爹刨了出来,沈爹除了颜色是白色,其他形制是一样的便于观察。

        着重一点,就是大家提到的大祭司身后几条孔雀尾巴一样的东西 
        我对照半天,认为称作【后裾】还是比较合适的 
        叶君健先生曾在翻译中解释过后裾,解释称后裾是托在礼服后面很长的一条布,是封建时代欧州贵族的一种装束。 

 
        又因为有前襟后裾的说法,即胸前的大襟成为前襟,背后的大襟成为后裾。综合设定集上大祭司的“尾巴”的位置来看,所以我认为可以称那几条“尾巴”为【后裾】是比较合适的。 
   
 
另外补充几个新增加的名称 
【1】中单——中单,素纱制成,亦作“ 素沙 ”,单色纱衣轻薄透亮。 
  永乐三年定:中单,以素纱为之,青领褾襈裾,领织黻文十三。 
        请看我画圈圈的地方,贴吧里有同学说,大祭司是穿了个马甲小背心,黑袍的时候看不出来,换了沈爹的白袍,隐约可以看这一部分是有透明的质感的。而且画圈圈的地方颜色和缘的颜色一致,我以为那才是一个整体,但从冕服的形制上来比对的话大概可以被看做是中单。 
        
(此处存疑,只是根据质地对比大概成为中单----这个这个中单不是穿在外面的啊) 
 
【2】关于大祭司胸前带的圆形配饰,我以为可以看做坠领或者圆护 
坠领——明式服装的特色之一是襟上佩佳饰物,以些金、珠、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。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"坠领";系在前襟的叫"七事";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"禁步",这些佩饰统称叫"杂佩"~so,如果把那个东西当做配饰看可以称为坠领 
圆护——胸前圆形的甲片,因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,并且打磨的得极光,颇似镜子也被称为护心镜。古代著名的铠甲明光铠上就有胸前的两片圆护.~so,如果与护项披膊一起当做铠甲的一部分的话,可以被称为圆护。 
        从个人角度说,我倾向于圆护,因为战斗状态的阿夜依然带着圆护,所以被当做铠甲的一部分我觉得更加合适。 
         
【2】 褙子——宋代褙子为长袖、长衣身,腋下开胯,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,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。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,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,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。 
《米芾画史》:“近似半臂军服,披甲上不带袖者为之背子” 

 
 
【3】褙子和氅的区别:褙子腋下开叉,氅腋下不开叉。 

 
 
        祭司们身上的白色褙子的长短,开胯(开叉)的大小都反映了其地位。褙子越长,开叉越小,地位越高。普通祭司的褙子开叉大,破军祭司是大祭司的继承人开叉很小小,等到地位仅次于紫微祭司的七杀祭司则没有了开叉而是变成了氅。到了地位最高的大祭司,则变成了完全白色的玄衣,当然,玄衣应该是赤黑色,这里只取玄衣的形制名称,不考虑其颜色。 
(沈爹的衣服其实仔细看跟沈夜衣服的初稿设定还是有点小冲突,忽视忽视,毕竟那是初稿) 
 
ps:关于褙子,氅,斗篷的区别 
    褙子:腋下开叉,有领,有前后襟 
    氅:腋下不开叉,有领,有前后襟, 
    斗篷:又名一口钟,简而言之就是一块布裹身上。 

-------------------其他部分名称

1,披膊:以保护肩膀胳膊和脖颈处的甲胄称为“披膊”。
     宋 范成大 《桂海虞衡志·志器》:“蛮甲,惟 大理国 最工。甲胄皆用象皮。胸背各一大片如龟壳,坚厚与铁等。又联缀小皮片为披膊护项之属,制如中国铁甲,叶皆朱之。”
     宋 周去非 《岭外代答·器用·蛮甲胄》:“ 大理国 之制,前后掩心以大片象皮如龟壳,其披膊以中片皮相次为之,其护项以全片皮卷圈成之[1] 。”   

2,左祍:衽(音同任),本义是衣襟。左衣襟掩向右腋,将右襟掩压在内,称右衽,反之则称为左衽。
   古代中原地区人们的服装衣襟向右,故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。而左祍则是中原西北部少数民族的服饰习俗,所以也间接说明了流月城所处的地理位置。   

3,玄衣: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服用的礼服。玄衣织十二纹章,为玄色,即黑红色。 
   《周礼·春官·司服》“祭羣小祀则玄冕” 汉 郑玄 注:“玄者,衣无文、裳刺黻而已……凡冕服皆玄衣纁裳。”  

4,革带:皮做的束衣带,扎在大带之外,用以悬挂各种配饰。
   《礼记·玉藻》:“肩革带,博二寸。” 郑玄 注:“凡佩系於革带。”

5,大带:革带以系佩韨﹐大带加于革带之上﹐用素或练制成。
   (大祭司的大带和革带实在是分不清楚,我总觉得是革带放在大带外面了,姑且当做鞶带)
        鞶带: 鞶(音同盘) 皮做的大带,官员所用。   

6,绅:大带系于腰间后下垂的那部分飘带为绅    

7,綼: 綼(音同毕) 衣裳幅缘的装饰,特指绅垂下来的那部分飘带的边缘。   永乐三年定:大带,素表朱里,在腰及垂皆有綼,上綼以朱、下綼以绿,纽约用素组。 
   

8,缘:衣领、衣襟、衣摆处的镶边

9,袂:袂(音同妹)袖子
    袪:袪(音同屈)袖口    

10,蔽膝: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。用以蔽护膝盖,蔽膝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。
   《汉书·王莽传上》:“母病,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, 莽 妻迎之,衣不曳地,布蔽膝。”      

11,裳:裳即是裙。裙字从衣从君。君者,夫君、君长之谓也。故裙是古代男子日常穿着的下衣。
   嘉靖八年定:裳,黄色,为幅七:前三幅、后四幅,连属如帷。凡绣六章,分作四行:火、宗彝、藻、为二行、米、黼、黻、为二行。    

12,舄:舄(音同戏)鞋子的一众,有帮,重木底鞋,古时最尊贵的鞋,多为帝王大臣穿。与靴形式相似,单底为靴,重底为舄。
   《周礼·天官》屦人掌王及王后之服屦,为赤舄黑舄 

评论
热度 ( 62 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图片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奇涯 | Powered by LOFTER